投资百科
A股市场技术分析:突破与支撑点的判断方法,突破支撑位
A股市场的波涛汹涌,让无数投资者既爱又恨。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资本乐园里,如何才能在茫茫“股海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,避免随波逐流,甚至乘风破浪?技术分析,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分析工具,为我们提供了一双“慧眼”,能够穿透市场的表象,直击其内在的运行规律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技术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概念——“突破”与“支撑点”,它们就像是股市的“路标”和“锚点”,指引着价格的未来走向。
理解“突破”:价格新旅程的起点
在技术分析的词典里,“突破”的含义是明确的:当市场价格(通常是收盘价)穿越一个重要的价格区间,并且这种穿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放量特征时,我们称之为突破。这个重要的价格区间,可能是历史高点、前期低点、趋势线、颈线,甚至是某个技术形态的边界。一旦发生有效的突破,往往意味着市场情绪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,价格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。
以A股市场为例,我们经常会听到“站上年线”、“突破箱体”、“跌破关键支撑”等说法,这些都是对突破的直观描述。例如,一只股票在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价格区间震荡,形成了一个“箱体”。当股价突然放量向上穿越箱体上轨,并且后续几个交易日能够维持在箱体之上,那么就构成了向上突破。
这通常预示着多头力量占据上风,股价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。反之,如果股价放量跌破箱体下轨,则可能预示着空头力量的增强,股价将开启下跌通道。
如何判断一个突破是“有效”的呢?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衡量标准:
成交量:这是验证突破有效性的“黄金法则”。一次有效的突破,通常伴随着成交量的显著放大。如果股价突破关键价位,但成交量并未随之放大,甚至出现萎缩,那么这个突破的真实性就需要打个问号,很可能是“假突破”,即价格很快就会回到原有的区间。例如,如果一只股票在上涨过程中,突然放出天量突破前期高点,并且后续成交量维持在高位,那么这次突破的可靠性就大大增强。
收盘价:价格的收盘价在技术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。一次有效的突破,应该以突破价位之上的收盘价为准(向上突破)或之下的收盘价为准(向下突破)。仅仅是盘中触及突破价位,但收盘价并未站稳,则往往是虚晃一枪。
持续性:有效的突破不是昙花一现。突破之后,价格需要在一个新的区间内维持一段时间,而不是在几个小时或一两天内就“变脸”回到原位。通常,突破后价格能够连续几个交易日(或周期)在新的区间内运行,并且没有出现大幅回落,则可以认为突破是有效的。
形态确认:突破的有效性也可以结合其他技术形态来确认。例如,一个上升三角形的向上突破,通常会伴随着三角形上轨的放量穿越,以及后续股价在突破价位之上企稳。
理解“支撑点”:价格下跌时的“安全垫”
与“突破”相对,“支撑点”则是指在价格下跌过程中,可能遇到买盘力量介入,从而阻止价格进一步下跌,甚至引发反弹的关键价位。简单来说,支撑点就像是下跌途中的“安全垫”,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心理和实际上的保护。
A股市场中的支撑点多种多样,包括但不限于:
前期低点:股票在过去某个时期内创下的最低价,往往会成为重要的支撑位。当股价再次下跌到这个价位时,之前在此处买入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在此处补仓,或者犹豫不决的投资者会将其视为一个潜在的买入点,从而形成支撑。
均线系统:股价在下跌过程中,可能会遇到重要的移动平均线(如20日、60日、120日、250日均线)的支撑。均线是统计学上的平均价格,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成本,一旦股价触及均线,容易引发技术性反弹。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长期均线,如年线(250日均线),在A股市场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多空分水岭角色。
趋势线:对于处于上升趋势中的股票,如果绘制一条连接其低点的上升趋势线,那么这条趋势线就可能成为一个动态的支撑位。当股价回落至趋势线附近时,可能会获得支撑并继续上涨。
成交密集区:在K线图中,成交密集区通常意味着在该价位区域有大量的交易发生,买卖双方的力量在此处相对均衡。当股价下跌到成交密集区时,之前在此处买入但被套的投资者可能会在此处加仓,或者新买家会认为这里的筹码比较“便宜”而介入,从而形成支撑。
技术形态的颈线位:例如,在“头肩底”形态中,颈线位是重要的支撑。一旦股价向上突破颈线,则颈线将转化为支撑;反之,如果颈线被跌破,则其支撑作用失效,可能转变为阻力。
判断支撑点的有效性,同样需要结合成交量、K线形态以及市场情绪来综合考量。一个有效的支撑点,通常在价格触及时会出现买盘的回升,成交量可能会在支撑区域有所放大,并且K线图上可能会出现看涨信号,如锤子线、启明星线等。
突破与支撑点的辩证关系
“突破”与“支撑点”并非孤立存在,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。
支撑变阻力,阻力变支撑:这是技术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当一个重要的支撑位被有效跌破时,它通常会转变为未来的阻力位。反之,当一个阻力位被有效向上突破时,它也会转变为未来的支撑位。理解这一点,对于我们判断价格的下一阶段走势至关重要。例如,如果一只股票前期跌破了20元的支撑位,那么当它再次反弹至20元附近时,这里很可能会遇到新的卖压,形成阻力。
突破前的蓄势与支撑的巩固:很多时候,一次成功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。在突破前,价格往往会在一个区间内进行震荡蓄势,这个区间往往会形成临时的支撑或阻力。如果价格能够有效站稳在某个支撑位之上,并且在此处反复“试探”阻力而不被击破,那么一旦阻力被有效突破,其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在A股市场中,投资者需要学习如何将这些概念融会贯通,结合具体的交易策略来运用。下篇文章,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突破与支撑点的判断方法,构建有效的交易策略,并在实战中规避风险。
承接上文,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A股市场技术分析中“突破”与“支撑点”的核心概念及其判断依据。仅仅认识这些概念是远远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们有效地运用到实战交易中,转化为稳健的盈利能力。本篇将聚焦于如何结合突破与支撑点的判断,构建切实可行的交易策略,并分享一些在A股市场中规避风险的实用技巧。
构建突破交易策略:顺势而为,抢占先机
突破交易的核心在于“顺势而为”。当市场价格有效突破关键的技术位时,往往预示着新的趋势即将展开,投资者应及时介入,跟随趋势而动,以期获得可观的收益。
突破买入策略:
选择突破点:重点关注重要的技术位,如前期高点、密集成交区上沿、上升(下降)通道上轨(下轨)、重要均线(如年线、半年线)等。确认突破有效性:如前文所述,重点关注成交量是否放大,收盘价是否站稳,以及突破后的持续性。例如,在A股市场,一只股票在长期横盘整理后,突然放出巨量,股价收盘价也坚实地站稳在箱体上轨之上,并且日K线呈现出“大阳线”或“长阳线”的形态,这通常是一个良好的买入信号。
设置止损:任何交易都存在风险。一旦确认突破有效并买入,应立即设置止损位。对于向上突破,可以将止损位设置在突破价位的下方,或者前期阻力位的下方,甚至是突破时所放大的成交密集区的下沿。这样,如果价格出现反转,也能及时止损,避免更大的损失。关注回调买入:有时,突破后价格会有一个短暂的回调,测试新形成的支撑位。
此时,如果股价在回调过程中,在新的支撑位(如原阻力位、均线)获得支撑,并且成交量没有明显放大,K线形态也显示出企稳迹象,则可以视为二次买入的机会。
向下突破卖出策略:
识别向下突破:同样,关注前期低点、密集成交区下沿、下降通道下轨、重要均线(如年线)等关键支撑位的跌破。确认突破有效性:重点关注成交量的放大,收盘价的坚实跌破,以及随后的持续下跌趋势。在A股市场,当一只股票大幅低开,并且开盘后成交量急剧放大,股价一路下行,收盘价位于前期低点之下,这通常是强烈的卖出信号。
设置止盈:对于向下突破的卖出,如果想要进行“做空”操作(如融券或股指期货),也需要设置止盈点,即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后,考虑获利了结。规避诱多:需要警惕“诱多”现象,即价格短暂时跌破支撑,但随后迅速反弹回到原区间。这种情况下,应保持谨慎,避免盲目追空。
构建支撑点交易策略:守住阵地,伺机反击
支撑点交易的核心在于“守”。当价格下跌到重要的支撑区域时,投资者可以关注买入机会,期望价格在此处获得支撑并反弹。
支撑位买入策略:
识别强支撑位:重点关注前期多个低点都出现在同一个价位的区域(形成多重支撑)、重要的长期均线(如年线)、上升趋势线、重要的技术形态颈线位等。观察底部信号:在价格触及支撑位时,不要急于买入,而是要观察K线形态和成交量。如果出现看涨信号,如锤子线、启明星线、底部放量上涨的阳线等,并且成交量开始有所放大,则可以视为买入信号。
设置止损:同样重要。买入后,应将止损位设置在支撑位下方,或者前一波下跌的最低价下方。如果价格跌破了你所看重的支撑位,那么买入的逻辑就失效了,应及时止损。关注二次探底:有些时候,价格在支撑位附近会出现一次或两次的“探底”动作。如果价格在两次探底后都能获得有效的支撑,并且出现企稳迹象,那么其反弹的可能性会更大。
支撑位失效的判断与应对:
放量跌破:当价格在下跌过程中,放量跌破了一个重要的支撑位,那么这个支撑位很可能就失效了,并转变为新的阻力位。此时,应果断放弃买入计划,甚至考虑卖出已持有的股票。连续下跌:如果价格在触及支撑位后,并没有出现反弹迹象,反而继续以较小的跌幅持续下跌,说明市场的空头力量仍然强大,支撑作用微弱。
规避风险的实用技巧
无论是在进行突破交易还是支撑点交易,风险控制都是重中之重。
“不追涨杀跌”原则:避免在价格刚刚突破或刚刚跌破时就盲目追逐。给予价格一定的“反应时间”,观察其后续走势,确认有效后再做决策。
“仓位管理”的重要性:即使是再看好的交易机会,也不应投入全部资金。根据交易的确定性、风险程度,合理分配仓位。对于高风险的突破交易,可以适当轻仓;对于确认度较高的支撑位买入,可以适当加仓。
“止损是生命线”: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在每一次交易前,都要明确自己的止损位,并且一旦触及止损位,坚决执行,不给自己任何找借口。“截断亏损,让利润奔跑”是股市长胜的秘诀。
“多周期共振”的辅助判断:结合不同时间周期的K线图来判断。例如,日线级别的突破,可以参考周线级别的支撑或阻力位;分钟级别的交易,可以参考日线级别的长期均线。不同周期的技术信号相互印证,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。
关注宏观经济与政策面:技术分析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的预测,但它并非万能。宏观经济环境、国家政策、突发事件等,都可能对A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。投资者在进行技术分析的也应保持对宏观层面的关注,做到“知己知彼”。
警惕“假突破”与“假跌破”:A股市场中,“假突破”和“假跌破”屡见不鲜。投资者应学会利用成交量、K线组合、跳空缺口等信号来识别这些“陷阱”。例如,如果一次向上突破伴随的是放大的成交量,并且突破后股价在高位停留,那么是真突破的可能性较大;反之,如果突破后成交量萎缩,股价迅速回落,则很可能是假突破。
A股市场的技术分析,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,而“突破”与“支撑点”则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基石。掌握了判断突破和支撑点的方法,并将其融入到科学的交易策略中,辅以严格的风险控制,将极大地提升你在A股市场中的投资胜率。请记住,技术分析并非预测未来的水晶球,它提供的是一种概率上的优势。
唯有不断学习、实践、总结,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,稳健前行,最终实现财富的增长。愿每一位A股投资者都能在这场技术分析的“探险”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宝藏”。



2025-11-05
浏览次数:
次
返回列表